這是時尚的勝利 還是僅僅暗合了“童年的消逝”
[ 兒童服裝從無到有,且經歷了一個成人化、回歸兒童本真,又再度成人化的過程 ]
1956年秋天的一個早上,在紐約東57街12號的沙龍里,時裝設計師查爾斯·詹姆斯正在向時裝編輯們展示他季的兒童時裝系列。T臺上,模特身穿護士制服,捧出精致迷人的小禮服。領頭者是詹姆斯8個月大的兒子,他穿著明亮的藍色斗篷,被美麗的“小護士”抱在懷里。
人們一邊品著雪莉酒,一邊欣賞時尚界的又一股新風——世界上個設計師童裝副線。
上世紀50年代,將奢華和時尚引入童裝仍然是一個危險的想法。彼時,兒童服裝與成人時尚有著嚴格的區(qū)分,專業(yè)的童裝品牌和價格高昂、少有人問津的設計師品牌難有交集。作為設計界的大師級人物,詹姆斯的舉動一度引來嘲諷,“這簡直是殺雞用牛刀”,美國媒體評論道。
“大多數美國人眼中的時尚,不過是讓婦女看起來更像小女孩。”詹姆斯曾解釋。比如,克萊爾·麥卡德爾的設計就是把運動衫配上帳篷式的裙子。“我們則要反其道而行之。”
著名的學術論著《童年的消逝》中,作者尼爾·波茲曼曾憂心于“兒童”的服裝隨著兒童概念的減弱而杳無蹤影。如果非要追根溯源,詹姆斯在1956年的那次冒險可以被視作“童裝成人化”的起點,而該風潮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伊始,發(fā)展得如火如荼。
在過去一兩年內,Lanvin、GUCCI、Stella McCartney和 Marni聲勢浩大地進入這一領域。今年年初,連Gap 也推出了由黛安·馮芙絲汀寶跨界為GapKids與BabyGap操刀的系列。
奢侈品童裝真的這么容易賺錢嗎?
縮小版成衣
詹姆斯回答不了這個問題,因為他的童裝副線賣得并不好。即使到了1978年,當Ralph Lauren介入童裝領域時,追捧者亦寥寥。而作為奢侈品童裝的鼻祖之一,Dior于1967年成立副線Baby Dior,也多少有些意外。在此之前,它僅僅為重要客戶,如伊麗莎白·泰勒的女兒麗莎定制童裝,卻因為禁不住奧斯卡影后格蕾絲·凱利的游說而萌生念想。
在那個年代,奢侈品市場始終被視為成年人的世界。人們還無法想象兒童版的GUCCI或Versace,總覺得它們帶有太過強烈的性暗示。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,大品牌才開始著眼于童裝領域。幾乎是一夜之間,Oscar de la Renta、Fendi、Marc Jacobs、Roberto Cavalli、Missoni等品牌不僅開設了童裝副牌,也不間斷地擴張著童裝店鋪。
這些童裝有著明顯的“成人”調調:Paul Smith的碎花襯衫、Burberry Children的大衣,幾乎都是縮小版的T臺成衣。斯特拉·麥卡特尼的設計雖延續(xù)一貫的簡約實穿風,仍強調顏色的混搭和靴子的運用。小朋友穿上身,避不開一股“成熟”味。
大衛(wèi)·貝克漢姆的公子們、湯姆·克魯斯的愛女蘇瑞都是奢侈品童裝的追隨者。據說,小蘇瑞的衣櫥價值300萬美元,Armani、Burberry和Christian Louboutin再昂貴,也只會在大眾場合穿一次。而她小小年紀就高跟鞋傍身的打扮,也招來諸多議論。
“奢侈品開設童裝副線主要是為了培養(yǎng)未來的潛在購買者。”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者丹尼爾·庫克說。兒童市場的消費潛力驚人,去年,童裝的增長率已經超過女裝。Burberry在中東和亞洲設立了12個童裝的獨立分店,產品年齡層從新生兒到青少年應有盡有,去年一年銷售額達9100萬美元,銷售額增長23%。不過,指望那些定制化設計的童裝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,當然是癡心妄想。
價格設定了極高的門檻。英國傳統(tǒng)童裝品牌Rachel Riley的負責人萊利女士說:“我有時會被那些奢侈品牌的童裝價格嚇到,事實上,他們的一些設計很是平庸。”當得知Lavin的一件薄紗裙要1200美元,一件絲織外套要1570美元時,萊利驚呼:“那真的是給孩子穿的嗎?”一件衣服只要貼上奢侈品牌子,價格立馬上漲至原價值的7.5倍。有人核算過,一件奢侈品牌的童裝要375美元,然而成本不過50美元。
《紐約時報》認為,奢侈品牌并不指望童裝線能夠賺錢,而是希望借助童裝來強化它們的品牌影響力,吸引更為保守的顧客,提升他們的品牌依賴度。品牌分析師安德魯·羅森直言:“我們的目標客戶是那些1%甚至更少的消費群體。”
童年的消逝
仔細觀察童裝發(fā)展史,你會發(fā)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。兒童服裝從無到有,且經歷了一個成人化、回歸兒童本真,又再度成人化的過程。
童裝工業(yè)的歷史并不長,不到200年。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,孩子的衣服基本上是成人服裝的縮小版本。由于天氣干旱,古埃及人通常讓自己的孩子赤身露體,或只圍著腰布。在物質并不充足的年代,服裝的功能性為重要。
在希臘和羅馬的黃金時代里,就可以看到孩子們穿著小版的成人服裝,高一等公民和貴族的孩子才有資格穿著量身定制的衣服。緊接著,由于羅馬帝國的衰落和黑暗時代的開始,兒童著裝也發(fā)生了變化。在歐洲,農民、小販的子女小小年紀就穿起了大人的工作服,做起了成人的營生。“童年”概念幾乎空白,更別提“童裝”。
直至19世紀初,時裝設計師才開始為兒童設計服裝。它們不再只是成人服裝的投影,而是一個全新而獨特的生產線。校服的發(fā)明,明確地定義了成人服飾和兒童服飾的區(qū)別,所有的小女孩都穿著黃褐色的服裝:深色高系扣鞋、長及小腿肚的裙子和深色襪子。
童裝業(yè)的發(fā)展幾乎和女裝業(yè)同步,特別是在次世界大戰(zhàn)之后,新式童裝開始大規(guī)模地商業(yè)生產和銷售。因為,當大量婦女脫離家庭投入到職業(yè)中時,她們便無暇縫制孩子的服裝了。這個時期,童裝遵循可愛、趣致、簡單、舒適的原則,并不注重設計感或流行度。
真正將時尚帶入童裝的催化劑是大眾媒體。在查爾斯·詹姆斯打造條奢侈品童裝線之時,正是電視和廣播大規(guī)模進入美國人生活的年代。母親都希望把女兒打扮成秀蘭·鄧波兒,她在電影里穿的一套水手服,一度成為歐美童裝的流行裝束。
關于電視對童裝的沖擊,尼爾·波茲曼有著詳細的研究。他認為,印刷術帶來了信息獲得的門檻,兒童沒有閱讀能力,無法獲得這些信息,這就給了成年人保留秘密的權力,同時也產生了童年的概念。成年人可以教導和控制兒童學習的進度和了解世界的步驟。而電視的誕生完全打破了這個門檻,兒童可以自由地從電視上獲得成人的信息,并加以模仿。這使得童年的概念在弱化,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兒童服裝的消失和兒童用語的成人化。
“童裝業(yè)經歷了巨大的變化。”波茲曼在《童年的消逝》中寫道,“12歲的男孩穿三件套去參加舞會,11歲的小女孩穿著高跟鞋。我們正在經歷一次時尚的倒退,通過衣著辨別兒童的辦法已經行不通了。”
童年的消逝也好,童裝的成人化也好,這對奢侈品牌也許是件好事,讓它們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培養(yǎng)一個消費者的忠誠度。有意思的是,正如詹姆斯所述,成人的時尚倒是有了幾分兒童化的傾向。許多成年女性反而鐘情于大號童裝,做兒童化的打扮,據心理學家稱,這不失為一種釋放壓力的途徑。
- 分享到:
- 更多>>